当昆腔水磨调漫过百年烟云,三部典籍正以不同姿态守护着戏曲的血脉。从案头剧作的史笔锋芒,到戏宫谱的板眼革命,再到民间曲匣的抢救存续,三部文献恰似一曲三叠,勾勒出清代戏曲从巅峰到转型的壮阔年轮。
一、《藏园九种曲》在忠孝节义中重塑文人风骨
《藏园九种曲》 是蒋士铨自编的戏曲合集。蒋士铨( 1725—1785 ),字心余,号藏园,江西铅山人,清代戏曲家、文学家。其戏曲创作与诗文造诣并重,少与汪轫、杨垕、赵由仪并称“江西四才子”,诗与袁枚、赵翼并尊“江右三大家”。
该曲集因蒋氏藏园名号得名,辑录九个剧目。分为杂剧、传奇两类,含杂剧《一片石》《第二碑》《四弦秋》;传奇《空谷香》《桂林霜》《雪中人》《香祖楼》《临川梦》、《冬青树》共九部作品。其中《四弦秋》《临川梦》《冬青树》尤为著名。
在艺术风格上,蒋士铨既宗尚汤显祖美学精神,又恪守吴江派曲律规范,更融冶诗词清丽美学基质。《词余丛话》评曰“《藏园九种》为乾隆时一大著作,专以性灵为宗,具史官才学识之长,兼画家皱瘦透之妙”。
展开剩余81%该曲集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全部采用"忠孝节义"道德典范为叙事主体,内容聚焦在颂扬民族气节(如《冬青树》敷演文天祥抗元史迹),揭露官僚体制痼疾,呈现民间生存困境。这种创作取向深刻寄寓了作者的家国情怀与批判意识。
蒋士铨的创作力求本色与工丽、雅与俗、戏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统一,在戏剧冲突建构与情节机制设计层面实现创造性突破,使《藏园九种曲》不同于昆山腔传奇后期的其他剧作。该曲集的刊行,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第二个黄金时代的终结,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昆山腔传奇流变史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。
二、《遏云阁曲谱》将清宫雅乐锻成场上霓裳
《遏云阁曲谱》是现存最早的昆曲戏宫谱,由清人王锡纯辑录、苏州曲师李秀云校订,成书于同治九年(1870)。王锡纯(1837—1878),字熙台,署遏云阁主人,南清河(今江苏淮阴)人,咸丰四年(1854)获副贡生,议叙候补主事。
该谱辑录了《琵琶记》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等十八部传奇中的八十七出昆腔折子戏,详记念白唱腔,工尺谱系统化记录板眼节律及豁腔、擞腔等装饰性润腔技法。该谱特殊性在于文人曲家与职业艺匠的协同编纂模式,据序文考知,王锡纯作为精通声律的曲学家,具备私家蓄养昆班的物质基础,使《遏云阁曲谱》既承袭文人曲学理论体系与清宫谱学术传统,又融入梨园行舞台经验,实现案头文学与场上艺术的深度整合,迥异于纯文人制谱的清宫谱生成模式。
该谱以《纳书楹曲谱》《缀白裘》为底本校正,系统修订工尺板眼体系并重构音乐细节。特邀苏州曲师李秀云参与拍正,旨在突破清宫谱"只录曲文不载科白"的文本局限。其首创"变清宫为戏宫"的编纂理念,将传统冷板清唱的"清宫谱"改良为适用于舞台演出的"戏宫谱",标志着昆曲记谱体系由古典范式向近代范式的关键跃迁。
《遏云阁曲谱》既体现对前代曲谱的学术继承,更彰显独特的艺术自觉。它推动了昆曲工尺谱从文人清唱谱系向舞台实用谱系的历史性转型,直接启导《六也曲谱》《集成曲谱》的编纂体例,在昆曲工尺谱的发展进程中具有范式开创意义与核心文献价值。
三、《六也曲谱》在末世危局中续写梨园薪火
《六也曲谱》为晚清民国时期的昆曲选集,由殷溎深原稿、张怡庵校订,旨在应对清末工尺谱传承断层危机。初辑刻于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由苏州振新书社石印,收录十四种剧本三十四出折子戏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增订续刊,由上海朝记书庄印刷再版,分元、亨、利、贞四集,每集六册,共二十四册。收录《浣纱记》《长生殿》等五十五种剧本,计一百九十四出,以及《赐褔》《福辏》《上寿》《送子》四出开场戏,合计一百九十八出。卷首序文由吴梅、春水斋主人、碧桃花馆主人撰述,吴梅赞许此谱于声音之道,能随时势而变迁。
殷溎深,清末曲师名家,苏州人。原为晚清苏州大雅昆班旦角演员,后为苏州曲社著名曲师。其舞台实践积累丰厚,能戏颇多,且长期从事曲师工作,深研宫商律吕,精于音律,当时江浙曲界多延请其授艺传谱。
《六也曲谱》所载皆为当时盛演剧目,每折标注工尺谱、板眼、笛色、锣鼓经,保留宾白科介,书写工整,工尺板眼准确。曲谱采用“梨园故本”系统宫谱格式,实用性强,因而深受曲坛习曲者推崇,传播范围甚广。《六也曲谱》从初刊至增订的十四年间,正值昆曲艺术历经清末式微至民初复兴的历史转折。其兼具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意义,被视为研究清末昆曲实践的基准文献。
文 字|余艾璇
图片来源|数字人文建设部
一审一校|饶玉群
二审二校|尹红
三审三校|梁华
发布于:河北省